中国語  日本語

为何八成日本人对中国缺亲近感
2016-04-09 23:09:08   来源:北京青年报   评论:0 点击:

中国而言,需要更多耐心等待日本完成心理调适,并在更多领域关照日本的存在感,分享中国和平崛起的红利。
作者:马晓霖

4月3日至7日,外交部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环球网组织20多位传统媒体代表和微博名人访问日本东京、京都和大阪三城,与日本政要、媒体同行和全日空等企业进行多层次的对话与沟通,尝试以非官方渠道为中日关系把脉,帮助寻找突破困境之道。从交流的成果看,双方不同层面的认知存在温差,不同领域的往来存在失衡,打破僵冷现状难度不小,如何化对抗为对话,变冷淡为热络,重构国家与民众互信,依然需要共同努力。

政治关系僵冷是当下中日关系的最大病灶。尽管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直言日本应该对双边关系紧张“承担主要责任”,抨击日方在历史认知、领土纠纷对中国崛起等重大问题上心态扭曲,但日本副外相木原诚二则一边倒地为修宪辩护,指责中国激化南海事态,甚至含蓄地将日本访客和投资在中国退潮归咎于中方。与强大的右翼阵营相比,鸠山由纪夫式的鸽派形只影单,孤掌难鸣,这恰恰也体现在安倍晋三支持率保持稳定,自民党掌控一府两院,以及日本媒体集体为对华强硬政策唱和的现实图景。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正毒化中日双边关系。3月日媒最新民调显示,83.2%的日本民众对中国缺乏亲近感,创历史新高。日方参会者承认,媒体宣传体现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对两国公众不能全面和完整认知对方负有重要责任,因为媒体受官方政策和立场影响明显,容易进行选择性报道,乐于聚焦负面新闻和争议话题,进而对公众形成误导。本着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态度,中日媒体人应多看到对方优点,多做肯定报道,多做自省报道,成为此次双方媒体同行的新共识。

文化交流的缺失与不足也是导致中日隔膜加深的重要原因。八十年代大量日本电影、电视剧进入中国市场并形成日本文化热潮,也造就中日关系的蜜月期。随着中国全面开放和消费趣味多元化,美国好莱坞影视剧和“韩流”强势进入,几乎将动漫之外的日本当代文化产品挤出中国市场,中国公众对日本的了解逐步简单化、平面化甚至政治化,这种认知又反射到媒体和网络公众舆论,构成日本媒体、公众的反弹与排斥,进而也给日本右翼思潮培育了肥沃土壤,向日本政客推行强硬涉华政策提供了口实。

旅游购物热潮单向推动中日关系但暗流涌动。过去两年,中国公民亚太境外游的热点快速集中转向日本,去年500万人次赴日观光并形成“爆买”奇观,展示了市场导向和政经分离的力量。但是,这种热潮一方面凸显日本软硬品牌的魅力,同时潜伏新的隐忧。一位驻日媒体同行称,真正从旅游热获益的是流通渠道在日中韩商户,他们甚至将冒牌和品质不高的水货出口到日本再内销给中国游客。长此以往,非但不能真正拉动日本经济,还有可能恶化中国形象,冲击双边关系。

中方代表团团长、前驻日大使陈健此行间数次强调,中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超越日本已不可逆转,但双方都需要端正心态,双方过去在不同阶段相互学习,如今依然应该彼此平视,取长补短。他甚至举例说,中美之间有很多竞争,但不妨碍彼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持核不扩散体系等领域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中日之间同样可以既竞争又合作而不必处处保持对抗。

中日关系陷入罕见困境是不争之事实。对日本而言,需要抛弃固有的“岛国心态”和百年优越感,认识到中国作为新兴世界大国并没有把日本当做主要博弈对象,不能再一厢情愿地自封为亚洲领导者而无视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更不能在酸葡萄心理浸淫下由妒忌转为怨恨,由怨恨转为羁绊。对中国而言,需要更多耐心等待日本完成心理调适,并在更多领域关照日本的存在感,分享中国和平崛起的红利,打消日本上下普遍存在的对华信任和亲近缺失。

日本毕竟是亚太大国,在美国全力利诱和威逼其参与遏制中国的现阶段,不能指望日本超脱中美之争,也不能简单把它推给美国。从三方面入手,也许能缓解中日间的持续紧张和对立,给双边关系全面回暖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冻结、淡化历史分歧,搁置领土领水争端;避免在南海、修宪等方面加深误解和增加摩擦;扩大经贸、投资和人文交流,鼓励日企和日资参与“一带一路”规划与建设,杜绝恶性竞争和意气之争,甚至不妨优势互补,联合开拓沿线市场,让资本、技术、渠道以及管理经验都很丰富的日本,在与中国共同成长中重拾信心摆正心态。

相关热词搜索:日本人 中国 亲近

上一篇:日本学生最爱的留学国家是?
下一篇:日媒:中国各地成立“厕所革命领导小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