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日本語

日本在非洲干得过中国吗?
2017-07-12 11:38:55   来源:地球知识局    评论:0 点击:

null

原标题:日本在非洲干得过中国吗?地球知识局

本文为我局的第223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日本与非洲的故事

非洲,长期以来容易被人认为是旧势力英法的后花园。美国用非洲做民主试验田的尝试,以及中国对非洲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良也是比较热门的话题。

但人们对大国非洲政策的观察,往往容易忽略日本。这个顽强的经济体虽然自身仍然没有止住滑坡,其在非洲的动作却没有停步。

今天就来看看日本的非洲策略。

日本在非洲是一个迟到的玩家。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日本甚至在非洲大陆上只有有限的几座大使馆。日本首脑在战后第一次造访非洲大陆,已经是1974年的事了,和早就在非洲盘根错节的其他大国比起来几乎不值一提。

不止是迟到了一步

而是迟到了几百年

欧洲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仍不可小视

null

但新世纪以来,日本对非洲的关注度直线上升。

不仅安倍两次造访非洲,由日本主导的东京非洲发展大会(TICAD)也提高了召开频次,从五年一届变成了三年一届。

东京非洲发展大会(TICAD)

官网上的安倍首相与非洲友人

null

null

更重要的是,这个大会去年第一次在非洲大陆召开,日本进军非洲的动态已经跃上纸面。日本对非洲的援助强度,也从几乎为零上升到了占非洲经济援助的28%之多。日本在外援建的志愿者中,有三分之一都选择了非洲。

看图上位置,是在肯尼亚内罗毕

null

日本对非洲突然产生的这种浓厚的兴趣来源非常简单。

严重依靠能源和食品进口的日本,必须在这些矿业和农业大国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以保障国内的能源和粮食安全。

除此之外,这些非洲国家国多势众,在联合国表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日本的任何提案想在联合国得到通过,非洲国家的支持必不可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寻求成为安理会第六大佬的想法。

和新大陆那些大块头相比

非洲和欧洲都是相当的国多势众

null

当然,在非洲这个正在试图崛起的大陆事先埋下伏笔,也是日本政治少见的富于远见的决策。

这几条考虑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新中国自建立以来,对非洲的援建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改革开放之后,以国企为核心的企业集群也在向非洲进发,让非洲成为了中国的后花园。

中国援建的亚吉铁路

为东非内陆大国埃塞俄比亚

打通了重要的出海通道

null

从东京的视角来看,想要继续在东亚止住颓势、在国际上维持自身地位,针对中国的反制手段必不可少。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刚才说到的东京非洲发展大会TICAD。

这个国际组织于1993年创办,创生的背景正是苏联解体后,欧洲国家支援东欧而在非洲留下的真空地带。

趁机而入

null

但严格意义来说,这个冠以东京之名的大会并不是日本和非洲的双边交流渠道,而是日本拉着联合国、世界银行、英美法等其他势力共同参加的国际组织。

日本不仅借此大大加强了自身和非洲的联系,还以非洲为跳板与法国进行了高峰会议。在欧盟日渐不稳定、欧亚大陆面临洗牌的大背景下,日本和法国的情感联络实在是一招好棋。

法日在非洲问题上的合作,更多的还是有利于日本在非洲的利益,一旦和其利益无关,日本的兴趣就会显得非常寡淡。

最典型的例子,法国要求日本协助在动乱的萨赫勒和西撒哈拉地区建立跨境维和项目,以维持布基纳法索、马里和尼日尔的局势稳定。

可惜这个地区并没有日本需要的物产,日本对法国的提议一直作冷处理。这些非洲国家对日本的吸引力远不如科特迪瓦或塞内加尔这样的国家来的大。

显然,日本人完全不想

卷入撒哈拉沙漠和边缘的麻烦事

但法国人却认为自己对前殖民地

有着某种“义务”

null

不过两国还不能撕破脸,日本很需要法国丰富的非洲知识。在法国的主导下,两国在非洲设立了维和部队训练营,帮助非洲国家尽快摆脱战争状态。日本陆上自卫队维和部队的行动也经常和法军联合执行。

null

但这远远不足以满足日本在非洲大踏步前进的需求,经济才是维持地区影响力的根本。

TICAD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很快普及到了经济层面。从2003年开始,该组织的主要定位转向商业合作,一直到去年召开的大会,参加的企业代表已经达200家。

最早在非洲开设的日本企业都是些贸易公司,不涉及实体产业。

但随着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的产业结构转型,重工业逐渐转向了尖端科技领域、电力生产也转向利用核能。非洲在日本经济地图中的重要性开始凸显——矿产正是非洲重要的经济来源。

另一种非洲地图

null

比较稳定的南非,开始大量吸引日本企业的投资建厂,是为日本非洲战略的先声。如今南非占据了43%的非洲对日出口比例,是日本在非洲最深度的合作伙伴。

但是日本出产的高端工业品在非洲大陆需求量极低。与非洲的原材料交换,日本向非洲的主要出口品是汽车、工业机械、电子产品等制成品。

发展阶段还略有不同

null

2014年,日本对非洲的出口额达到了340亿美元,相当于肯尼亚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这些出口品中的三成销往老朋友南非,剩下的也主要由埃及和肯尼亚消化。在这当中,非洲各国政府和国有企业又是最重要的客户。

三个日本人民的老朋友

null

尽管日本经济自身并没有什么亮点,但近年来和非洲的经济联系却在日渐紧密。

这对想要深刻影响非洲的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在紧张之前,还是必须看到日本在非洲的战略安排有几个重大的障碍。

第一是安全问题

日本企业想要大规模进军非洲,有一个两难的悖论摆在面前:

一方面,公司需要派遣合适的雇员在非洲指导工作;另一方面,非洲的糟糕印象和混乱局势让惜命的日本员工不愿外派。

谦卑的习惯

可以让你安全活在强者的身后

null

和中国员工在非洲拼一拼就能获得深厚的晋升履历不同,日本当代企业仍然延续着“年功累进”的管理传统,外派的年轻职工并不会获得更好的上升通道。很多日本年轻职员甚至是没有正式编制的合同工,谁也不愿意冒生命危险去非洲当差。

日本员工不愿意前往非洲的后果就是日本文化在非洲没有代言人,进一步的合作就会变得困难。

中国在非洲的基建工程,催生了大量中国餐饮和零售业,即使工程结束,这些小商人也会继续在当地加固中国的影响。这一点,日本做不到。

非洲人民或将学会中华料理?

null

第二点是缺乏非洲问题专家

所有在非洲设厂的日本企业都在抱怨日本媒体对非洲问题的不关注。

其他插手非洲的大国都有遍布各地的媒体: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和新华社,日本却没有。

日本企业对非洲信息的了解往往要假手其他国家,针对性就差了很多。

即使是已经有的非洲专家,对日本企业的参考价值也不大。大量非洲问题专家的研究领域偏向政治、人权问题,和产业界的结合能力很差。

日本在非洲最大的薄弱环节就是对西非和中非的了解。这两块区域的主要语言是法语——这并非每个日本人都会说的语言。法语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往往不愿意外派到非洲,这导致日本人对当地的了解更加肤浅。日本想要进一步扩张在非洲的影响力,难度很大。

殖民时代为法国留下的文化影响力

相当可观

null

两个问题互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互动。非洲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相对落后的政治生态又是日本人不了解的世界。中国人,即使是普通的中国外派工人,在非洲也能大致领会当地的官僚文化;普通的日本人却会被这个系统弄得摸不着头脑。

这个差异在大洲层面被放大,严重影响了日本非洲战略的有效性。

由于日本在资源和国际地位上的需求,非洲大陆的确已经成为了这个东亚岛国重要的经营目标。但由于前期缺乏积淀、后期缺乏人力涌入,日本在非洲的影响力扩张举步维艰。尽管日本已经成为了和非洲关系比较紧密的发达国家,但和前四位英法美中比起来还是不值一提。

对日本而言,找到非洲困局的源头不难,但找到解决方案并不容易。在工作动力、文化认同上的诸般不顺,终究将导致日本在非洲一步慢、步步慢。

相关热词搜索:非洲 日本 中国

上一篇:日媒:35名日本人诈骗巨额现金 在中国福建被捕
下一篇:脑洞大开:日本人为减肥 中午组团到卫生间刷牙(组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