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日本語

葛亮:民国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不拘一格
2016-09-24 15:04:01   来源:   评论:0 点击:

 

葛亮:民国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不拘一格

 

葛亮

作家葛亮出身世家,家学渊源深厚。他的祖父是著名的艺术史学者葛康瑜,太舅公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表叔公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葛亮新作《北鸢》是一部家族传记小说,其中白描了政客、军阀、文人、商人、伶人等上百位民国人物,堪称一幅民国《清明上河图》,而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来源于作家七年间的翔实考察。葛亮坦言,以外公作为小说里的重要人物贯穿主线,就是想从一个更加民间的和更加日常的温度去观照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风云跌宕。

 

葛亮:民国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不拘一格

 

活动现场

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北鸢》的发布会在北京西华书房举行。知名编剧史航和学者止庵到场,在青年作家蒋方舟的主持下,与本书作者葛亮一起追溯家族的兴衰动荡,讲述大时代里个人的爱恨情仇。腾讯文化作为此次活动的联合主办方,进行了现场直播。

葛亮: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

蒋方舟:葛亮老师的这本小说创作历时七年,这期间你创作的灵感和过程是怎样的?

葛亮:我写这本书很大的动力来自于我的祖父。祖父是一个艺术史学者,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江津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艺术史的巨著《据几曾看》。祖父的编辑曾经希望我从一个家人的角度写写我祖父人生的过往,他也寄了一些书给我,包括《也同欢乐也同愁》,希望我作为重要的参考。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我希望从一个非虚构的角度去勾勒我的家族里一系列的人物,以及从中折射出来他们在当时所处的时代。

这种勾勒需要由一个在场者和见证人的角度切入,这时候我就想到我的外公。我的外公出身于资本家家庭,从小随他的姨父和姨母在天津,他的姨父是当时的直隶省长兼军务督办储玉璞。所以,在外公幼年到少年时期已经经历了辛亥革命之后的军阀阶层由盛至衰的整个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以我的外公为原型的卢文笙,他作为小说的重要人物贯穿了主线,实际上就是从一个更加民间更加日常的温度去观照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风云跌宕。

这个小说里人物的设置,一类是站在历史浪尖上纵横捭阖,决定自己命运同时也决定时代和家国命运的人。另外一些人就是所谓的芸芸众生,他们是目睹时代的流变和变革的人,就像是文笙,他看到了别人的热闹,看到了别人的大开大合,但同时自己非常冷静和温和的活在这个世界上,这种温和达到了平稳地过渡一个时代的更替。

蒋方舟:《北鸢》用风筝这个意象,主人公文笙非常喜欢放风筝,跟他从小一起长大的或者少年时期有一段时间交集的雅各也告诉他风筝是顺势而为,我想知道风筝的意象后来作为书名还有什么别的意图吗?

葛亮:这脱胎于曹雪芹先生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它是一本散佚于民间的著作,这恰恰构成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将他在这本著作里所表达的观念进一步叠合于我自己的创作信念的一个原因。

曹雪芹在这本书里提到这么一句话,说风筝就是“比之书画无其雅,方之器物无其用,业此者岁闲太半”,它不是一个主流的东西,在文化上被边缘化,但是它的价值恰恰在于你可以换一个角度,从一个相对来说更加民间的立场去进行考察。所以,从我的角度这也是我在这个小说里想表达的意识观念,它未必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大历史、大叙事,而是某种所谓历史的真精神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恰恰是民间甚至边缘化的历程能感觉到历史的真知,这也是我用“北鸢”这两个字作为书名的原因。

祖父的信念:和时代、政治保持距离

蒋方舟:从构思到写完之后,你心目中的民国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变的越来越清晰还是发现了它跟你预想当中不一样?

葛亮:其实民国是一个大话题,我想不同的作者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跟出发点,对我而言民国最吸引人的在于不拘一格的地方。晚清知识分子阶层出现了大变化——1905年科举废除,“学而优则仕”的独木桥被剪断,但也赋予一个阶层不同发展的可能性。毛克俞这个人物原型是我的祖父,他青年时代经历了一些人生遭际,特别是看到他的叔叔(原型上是陈独秀)经过一系列时代震荡后不胜凄凉的晚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和政治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疏离。所以,他选取新的人生态度,就是寄情于饮食,他自创了一系列的菜肴,把杭菜和徽菜,各种各样不同的原料、气息和创意联络在一起,变成他自身的一种人生的抱负。

我的祖父一生中有一个很决绝的信念:我和时代或者我和政治保有距离,我把自己的人生寄予在很单纯的艺术的界域里去成就我自己。但是文笙是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这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他是试图让自己和时代之间是一种和解的关系,在任何一个节点上,哪怕有大起大落,他也觉得自己是可以和这个世界之间达成某种共识的 。

史航:这是一本刻舟求剑之书

 

葛亮:民国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不拘一格

 

编剧史航

这个小说是一个有感慨有怀念而不止步于玩味的作品,它恪守小说的本分。非虚构文学用小说笔法的时候小说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有一些非虚构的色彩,但最后还是完成小说的本分,这是我喜欢的。这个书的大气体现于他写到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知道还有孩子要出生,还有孩子要死去,还有家族要灭亡或者没落,这一切来日大难历历可见,如星辰缓缓滑落,但是他还在那儿写。我知道有1937年,我还要好好写1934年、1935年,这个挺重要。因为知道历史格局的时候人会着急,重力加速度,忍不住翻篇快进,这小说没有,很从容,因为日常日子也是所有的灾难和幸运的重复。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刻舟求剑之书。刻舟求剑我们用来形容一些愚蠢的事情,但是它也很动人。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它可能都是小说家的本分之一,要不然我们就是特别娴熟的类型写作了。有点慢,有点凝滞,有点笨,有一点拙的东西可能是有意义的。

大户人家的小姐仁娟嫁到一个大家族,她要求吃一种18吊老母鸡,把6只老母鸡怎么炖,炖完撇七次泡沫油,然后再怎么炖,怎么煮,流程我记不住,也不能替他泄密,你们自己看书。总之炖6只老母鸡就喝这一盅汤,鸡架鸡肉赏给下人吃,葛亮说这帮下人也并不高兴,并不领情,因为什么呢?被折腾的太厉害了。讲究到大家都不愉快是一种境界。这样的小说有意思就是你读得慢不是因为他费解,是你有时候舍不得解,或者舍不得匆匆一解,你要在这里面多转几圈,它像一个迷宫,但是你看到门口了也不急着出去。

作者不玩味,所以,惹得读者愿意玩味其中,流连其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境界,也是年轻作家能做到的一个挺了不起的境界。

止庵:不要觉得民国是一个多么好的年代

 

葛亮:民国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不拘一格

 

学者止庵

蒋方舟:这本小说的作者是作为一个民国的在场者和见证者,读者会被作者的创作所影响。所以,我也想问问止庵老师,你看这本书,对民国或者小说中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所写的世代友怎样的理解?

止庵:我对民国这个年代我没有特别多的好感,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年代。这个年代本身来讲不是一个很好活的年代,这个年代可以说是出人才的年代,但是如果是位庸人的话活在这个年代很苦。人到底应该怎么样,应该做庸人还是做人才的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但是好多人才在这个年代里夭折了。

这个小说特别好的一个地方就是不全是传奇,还有很多是非传奇的成分。它有传奇,有安稳,有两面也正是那个时代的真相,我们别把那个时代想得好得不得了,如果好得不得了它就应该继续存在,它已经不存在了,更多的真正的好时代早就没有了。

蒋方舟:陈思和说本书像《红楼梦》,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惰性

 

葛亮:民国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不拘一格

 

作家蒋方舟

我不得不坦白,小说序言里看到陈思和老师说像《红楼梦》,刚开始看的时候忍不住与《红楼梦》做对照,两个大家族,少男少女,看到一半觉得仁玉这个人物像张爱玲,虽然学习了西式的教育,但是骨子里摆脱不了大家庭的羁绊,看到后来不得不坦诚,阅读的过程中我自己的阅读观发生很大的变化,我觉得你说某某作品像某某作品其实是一种智力上非常大的惰性,其实是作为读者的一种懒惰,你拒绝深入思考它,所以,你忍不住赶紧找一个对照,并且把你看到的每一个细节做一个对照,我也不希望看到读者会给这本书这样的评价或者不舍得看到读者给这本书这样的评价,我觉得这也是读者的一种惰性,因为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种,用他们科技化的讲法不是一种3D的体验,一种VR的体验,你感觉到是环绕在其中的,也期待葛亮老师新的小说技艺上的更新换代,不知道VR之后是什么,也不希望我们在九年之后才等到你新的作品。

相关热词搜索:地方

上一篇:证券业经纪之殇:因业务多元化而失宠
下一篇:奥巴马否决911案被美国会参众两院一致推翻

分享到: 收藏